附件3-2-1 | |||||
二类品牌关键任务完成情况表 | |||||
序号 | 任务 | 分项任务 | 关键任务 | 对应建设项目内容 | 对应项目建设成果 |
1 | 教育教学改革 | 人才培养机制 | 创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机制,大力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等,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品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 1、三年建设期结束,建成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钟丽萍老师排名第二), 申报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 | 1、建设了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中心),白云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校级协同育人平台获得省级培育项目立项,建成了保利恒福养老产业学院。 |
2 | 教学改革 | 以培育和实践专业特色为主线,开展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 1、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 1、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职业教育)一等奖《高职院校引领社区教育发展的广州模式创新与实践》; | |
3 | 研制具有世界水准、广东特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本科连贯培养、系统设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 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校本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完成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3门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 | 中高职衔接的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教学标准,完成社区专业教学标准、《老年社会工作》6门课课程标准、《社会组织管理等》3门衔接课程标准。 | ||
4 | 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专业建设成果落细落小落实到课堂上。 | 1-2门网络课或微课; | 1、专业核心课程录制微课:《社会组织管理》 | ||
5 |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探索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堂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 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 | 《老年护理中的有效沟通》等获得2018年省教师信息化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和2019年三等奖。 | ||
6 |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培养目标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轮岗工作,防止和杜绝学生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充当廉价劳动力等现象的发生。 |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建成“白云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前程无忧”共2个省质量工程校外大学生基地。 | ||
7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参加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并力争获奖,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 1、一个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 1、省级教学成果奖3个: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职业教育)一等奖《高职院校引领社区教育发展的广州模式创新与实践》;2019年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社区和老年教育)一等奖《多方联动、资源整合:广州社区学院四级办学网络的构建与实践》;《岭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二等奖,《植根本土、服务导向、协同育人》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校企社政联动协同创新共建白云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 ||
8 | 创新创业教育 |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 | 1、创新创业竞赛项目: | |
9 | 学生成长与发展 | 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和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内重要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学生参与比例高。 | 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和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重要竞赛中获得高等级奖项; | 学生获得2016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省选拔赛社会工作实务技能项目二等奖、2019年广东省高职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赛项一等奖(指导老师付美珍、李坪、柳彩霞等); | |
10 | 符合条件的专业,取得国家、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较高比例。 | 符合条件的专业,取得国家、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较高比例; | 2019第一批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项目“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有12名学生获得相关证书。 | ||
11 | 质量保证 | 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 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 1、据学校招生就业处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017年100%、2018年97、67%;就业质量2017届毕业生月收入3370元;2018届毕业生月收入3942元。2019届毕业生月收入3830元;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97%、对教学满意度97%;就业满意度79%。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97%、对教学满意度97%;2019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4%;对教学满意度97%。 | |
12 | 教师发展 | 激励和约束机制 | 建立长效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 | 建立长效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 | 学校建立了《广州城市职业绩效分配方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等相关制度,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 |
13 |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普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建成社区管理与服务校级专业教学团队; | 专业带头人李坪教授2019年认定为校级教学名师。 | ||
14 | 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和管理,支持兼职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 | 培养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 | 黄碧丽、谢柳菊成为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 | ||
15 | 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广泛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 1、教学团队(省级); | 校级教学团队;学年参加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的比例75%;学年实践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授课的比例≥20%;省赛一等奖2个团体奖(2019、2016)、二等奖一个(李坪、柳彩霞); | ||
16 | 专业带头人 | 在全国、全省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 | 在全国、全省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 | 专业带头人李坪教授担任广东省高职教育养老服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社区安全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广州市社会组织专家库专家、广州市人大社会建设专家库专家、中国应急学会社区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 |
17 | 教学团队 | 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 | 培养或引进1-2名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 | 专业带头人李坪教授和高彤心副教授为校级教学名师。李坪教授被聘为中国应急学会社区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专著一本,参加2017全国养老产业博览会并发表了《医养结合、寓教于乐》的主题报告;接受了广东卫视现代教育频道“教育与社工”节目的访谈,并接受了社区与老年教育方面的专访。 | |
18 |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 学年实践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授课的比例≥20%等; | 学年实践技能课程由高技能水平兼职教授授课的比例40%。 | ||
19 | 专业特色 | 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前提下,以学生受益、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积极培育、实践、凝练、提升1-2个高水平、全省一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独具个性的专业特色。 | 体现学校城市服务特色,培育植根社区、面向老年、德技双显专业特色; | 建立了“校企社政”四方协同育人机制,与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保利地产、白云恒福等开展了协同育人服务。在学校建立了白云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保利恒福养老学院;优化了社区养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长者竞技游戏》《综合认知障碍照护》《长者社会工作》《养老护理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养老护理技能大赛和健康照护世界技能大赛的备战和选拔。养老护理和失智老年照护入选教育部1+X试点专业。 | |
20 | 教学条件 | 优质教学资源 | 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 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建成1-2门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 | 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写作实训》,建成6门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家庭社会工作》、《应用写作实训》、《社会调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青少年社会工作》、《小组工作》。 |
21 | 社会服务 |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激励制度。 | 建设期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对应岗位生产实践不少于1个月; | 建设期专业带头人下企业对应岗位生产实践每年56天,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对应岗位生产实践不少于30天。 | |
22 |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或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1、新增校内生产性实训主基地2间新增深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3家; | 1、新建①白云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②养老照护的实训室; | ||
23 | 对外交流与合作 | 国际视野人才培养 | 要与至少1所境外高水平院校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姊妹专业关系,合作院校和境外专家深度参与品牌专业建设,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建设1所境外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合作关系,赴境外参加培训的专业专任教师所占比例等; | 与德国F+U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派2名专任教师赴德国培训:李坪、张晓琴(2016);李子慧(2018);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30%。 |
24 | 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全日制在校生中,去境外交流学生所占比例等; | 派学生1人赴台湾亚太学院学习半年。 | ||
25 | 国内合作交流 | 与国内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实现学生跨区域的培养合作。 | 全日制在校生中,去其他学校交流学生所占比例。 | 通过派专业师生参加2017-2019每届民政部、广东省、广州市高职社工大赛、养老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大赛等,有50名以上学生去其他学校开展专业交流。 |